当前位置 : 主页 > 传奇归来新版装备 > 正文
知道谁最早提议把紫金山传奇霸业私服当“绿肺”? 他叫过探先,是中国科学社
在讲座的最后,顾金亮感叹道:“中国科学社的身影已经远去了,但是中国科学社的科学精神,就像遗传基因一样,在南京的城市文化当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穿过紫金山脚下浓荫蔽日的环陵路,4月24日下午2点,记者来到位于明孝陵景区的十朝大讲堂,“一月一部传世名著”系列之《科学的南京》主题讲座在这里开讲。主讲人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顾金亮告诉大家,100年前的明孝陵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满目苍凉,现在这里成了城市的“绿肺”要归功于一个叫过探先的人,是他建议在紫金山建立了江苏第一林场,从而使东郊成为南京天然的氧吧,而《科学的南京》正是过探先所在的中国科学社于1932年出版的一本科学大汇编,是第一部合大师之力以科学的眼光打量南京的名著,传奇霸业私服,内容包括竺可桢的《南京之气候》、赵元任的《南京音系》等13篇《科学》杂志中有关南京的文字。交汇点记者付岩岩
1914年6月的一天,在美国留学的赵元任、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等9人晚餐后聚集在廊檐下闲谈。当时欧洲大战一触即发,世界形势变幻莫测,大家不由得谈到中国的命运,为国分忧的心情溢于言表。有人提出,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可以刊行一种杂志来向中国介绍科学知识,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1915年1月,《科学》月刊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社迁到成贤街社所的时候,当时要建图书馆,实际上中国科学社没有钱买图书,科学社成员就主动把自己家里书橱里面的图书拾掇拾掇搬到科学社图书馆里面来了。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微小的事例,见证了中国科学社无私奉献的精神。”顾金亮告诉大家。
1919年12月,通过社员王伯秋(王伯秋曾是孙中山的女婿,极具社会活动才能)的活动,和江苏实业家张謇的上书争取,北洋政府批复南京成贤街文德里的一处官房由中国科学社“暂行借用,不收租金”。1920年的时候,中国科学社就搬到文德里社所进行办公。但是中国科学社要设立图书馆、创建研究所,这不是临时租房所能解决的。于是中国科学社又通过张謇继续斡旋,一直到1926年,才得到了文德里社所的永久产权。
既然是办《科学》杂志,首先得有一个保障机构,中国科学社的前身——“科学社”呼之欲出。 “此时的科学社并无正式组织,入社的须交股金五元,作为刊行《科学》资本。”任鸿隽在《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中回忆称,当时应者踊跃,短短数月即有七十余人入社,股金也达到了五百余元。随后他们意识到,只发行期刊与“振兴科学,提倡实业”的宗旨相去甚远,于是有人正式提议改组成立中国科学社。1915年10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正式成立,旨在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使命。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精神,还有一个不得不提,那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顾金亮说,《科学》杂志编辑部比较重视文章的质量,并不在乎作者的身份。
后来,华罗庚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二篇论文,而这篇文章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发现,聘请华罗庚前往清华大学算学系担任资料员,为华罗庚的数学兴趣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平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科学》杂志编辑部发掘人才功不可没
主讲人顾金亮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顾金亮线下主讲《科学的南京》
此外,当年只念过初中的华罗庚还只是一个中学的事务员,有一天他按照杂志投稿简章中的地址,把自己的文章直接寄给了时任《科学》杂志主编的王琎。华罗庚的那篇文章是对求代数方程实根数的Sturm定理做了简化,虽然算不上什么重要发现,而且华罗庚当时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中学事务员,但他的文章《Sturm氏定理的研究》还是被编辑部接受并发表于1929年12月出版的《科学》14卷4期上。也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才有了后来华罗庚这位自学青年的崭露头角。
1919年8月8日,中国科学社鉴于“事务日多,所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房屋不敷应用”,决定把事务所“迁移到城北大仓园一号洋房内办公”。
顾金亮动情地讲道,最让他感动的是,当时为了给《科学》杂志的发行提供正常的经费支撑,赵元任他们发起了吃“经济饭”的比赛,通过少吃饭来省钱,开始他们一天吃5角钱,后来又改成了每天吃3角5分钱,午饭的时候只喝汤,吃苹果馅饼,最后都营养不良病倒了。“中国科学社的早期成员,他们为了科学之火,真是无私地奉献。”顾金亮说。
中国科学社社员最初多在美国,从1915年开始,社员们陆续学成回国。南京由于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江苏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大学,许多社员选择南京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如过探先,1915年回国,应聘至江苏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并担任校长。
《科学》杂志是华罗庚成为一代大数学家的支点,可以说华罗庚能成为一代数学家,中国科学社功不可没。
由于南京是社员聚集之地,1918年,中国科学社总社由美国迁至南京。因为是民间组织,经费极度困难,社址固定不了,中国科学社南京总部开始设在过探先的住所内。1918年9月上旬,因为中国科学社社员和南高校长郭秉文的缘故,中国科学社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借得一屋作为该社在南京的办事处。
本报曾对《科学的南京》作连续报道传播科学知识在上海出版《科学》月刊
1918年,中国科学社由美国迁址南京
张春林是《科学的南京》这本书中一篇文章的作者,南京鱼类志调查的作者,他的老家在河南开封,但是家里非常穷,读书学成之后就在开封一个小学做教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所长秉志听说后,认为这么一个优秀的青年人埋没在乡村,太可惜了。在他的帮助之下,张春林来到东南大学的生物系,做了助理员。在秉志的支持之下,当年张春林又考上了东南大学,最后张春林成了我们国家最优秀的鱼类科学家。
下一篇:恒宝股份:20传奇归来16年第一季度报告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