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盛大传奇归来sf > 正文
美心集团:隔传奇归来国际版代传承应对“二代”危机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文: 郑宏泰 高皓▲转载请带上以上版权信息,视为授权转载
在美心集团的成长史中,创始人的勇气和决断一直贯穿其中,不管事关企业经营还是事业传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九十年代初,香港曾经因为中英两国就在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一度陷入僵局而出现所谓“信心危机”问题。面对这个局面,一些投资者减少了在香港的投资,甚至“迁册他方”。然而,一直坚持“以港为家、扎根香港”的伍氏兄弟则选择逆势而行,即便身为大股东的英资龙头企业怡和洋行带头迁册,伍氏家族依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坚守香港。不仅如此,集团还承接着八十年代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情况下,增加在香港的各地投资,藉以提升集团在饮食业的竞争力。
如果说美心集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急速发展令人瞩目,而在九十年代企业“迁册”成风、专业人士纷纷移民的时期仍保持扩张势头,更不得不让人佩服伍氏兄弟过人的勇气和眼光。
事实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拓中国航空食品市场时已与中国领导人有过深入接触的伍氏兄弟,清楚了解中国政府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上的说一不二,并相信中国政府在收回主权后保持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的立场和承诺,因而一如既往地拓展本地的饮食市场。这与伍淑清经常在香港与内地不同省市之间不断奔走有关,这让其既洞察内地发展动力的强大无匹,又知悉香港所能发挥的优势所在,而伍淑清本人不但成为美心集团开拓内地业务的总旗手,亦成为第二代接班的核心人物,为延续家族传奇与丰富家族资本作出重要努力。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加入美心集团,包括伍舜德儿子伍威廉和伍威权等在内的其他家族成员,主要坐镇香港,而伍沾德的子女则主力开拓内地业务—两房人之间明显有了不同的业务分工。
从图1可以看到,美心集团香港业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获得进一步发展,除了1995年及1998年香港经济急速下滑时曾经一度减慢开设分店的步伐外,美心集团在其他各年均保持积极进取的策略,至于增开分店的数目,每年更高达十数家甚至数十家之多。举例说,单在1991年,集团总共增加了32家分店,当中有5家为中餐店,1家为西餐店,14家为快餐店,余下的12家则为饼店。这充分反映出,在那个政治前景朦胧未清的年代,美心集团积极拓展的雄心壮志,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停滞。
众所周知,由于香港地少人稠,政府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提出在新界地区发展卫星城市(俗称“新市镇”)的计划,藉以纾缓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压力。经过十多二十年的发展后,到了九十年代,这些“新市镇”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四通八达、人口高度集中的市区,市场潜力巨大。针对这些新兴市场,精明干练的伍氏兄弟调整发展策略,在巩固并强化主要商业区如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及旺角等核心业务之余,亦积极向这些“新市镇”如上水、粉岭、大埔、沙田、葵涌、荃湾、屯门、天水围及元朗等地区拓展。
“新市镇”的人口绝大多数为中、下阶层的市民,对平民化快餐店及饼店有很大的需求。针对这种市场结构,集团重点开拓快餐店和饼店的销售网络,举例说,在1991年新开张的14家快餐店中,9家散布于新界,5家散布于港岛和九龙。在饼店方面,12家新开设的分店中,5家散布于新界,7家散布于港岛和九龙。表面看来,新界新开设的饼店仍不算多,但与过往绝大部分集中于港岛和九龙—尤其地铁站沿线的情况,已有明显的转变。
成功的企业家不但需要具备时刻求变、不断创新的特质,还需要对政治、经济及社会有敏锐而深刻的洞悉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纷杂多变的环境中看到曙光、抓住机会。回头看,中英两国当时就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曾经使香港社会弥漫着悲观的情绪,并影响了很多人的投资和移民决定。伍氏兄弟能够在变局中看到问题核心,不随波逐流,而是“人弃我取”,积极开拓,从而带领集团进入另一发展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首家合资企业形式进军国内航空食品市场时,伍氏兄弟可以说只是一心一意想办好飞机“配餐”的生意,没有想到要在内地拓展其他业务。可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经济的高速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美心管理层意识到中国内地庞大人口带来的巨大商机,因而调整发展策略,借此进军内地饮食市场强化集团业务的多元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组织后,美心集团终于在1991年5月于北京朝阳区亮马河商场开设了首家内地餐馆——北京翠园,提供正宗的粤菜美食。虽然集团在菜式配搭及铺面装修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力气,不过市场反应并未如预期般热烈。但集团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则给很多顾客及职工留下深刻印象。
“美心翠园”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店
下一篇:综述:2016年LOL狂赚17亿美元 火影要拍真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