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网页版传奇归来 > 正文
海口:南渡传奇归来国际版江入海书写的传奇
▲海口市民李运全讲述南渡江入海口的故事。
?奔腾的南渡江催生了海口,也养育着生活在海口的人们。 蒋聚荣 摄
□本报记者彭桐文/图
海口历史悠久,人文丰厚。那些淹埋在历史深处的古韵,正期待着人们的温情之手去弹拨。为满足广大读者的历史情结、人文情怀,打造一个具有符号性的文化品牌,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副刊·地理”版,将眼光对准海口乃至海南的人文历史上某些人、物、事,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进行寻根溯源,结合实地探访、史籍史料和专家研究,推出系列报道,给岛内外人们了解古今海口、海南打开又一个明亮的窗口。
本期提示:
现代滨海大都市海口,其名从何而来?其名始于何时?答案可能只有史籍和少数史学研究与爱好者所熟知。
早在南宋时,迁津建浦在今海甸岛,由此出现当时著名的商贸港口“海口浦”,“海口”一名便自此开始,至今已有千余年。后经历朝历代,其所属县和名称多有变换,但改变不了的事实是,最初得名的那一块浦滩,以及后来建城的那一片海岸地,都是经过南渡江长期冲积所形成的陆地。
追溯历史,如今的海口,可说是一条江养育、一块滩涂成就、一座所城扩大、江海滩涂共同孕育而出的南海明珠。
宋代海口浦
A
无论流经地怎么变化,江水不变,方向也不变,总是要流入大海的。全长310公里的南渡江,是海南第一大江,它发源于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峰山,流经儋州、琼中、临高、澄迈、定安等市县,几经辗转,汇合诸水,如一条蛟龙,扑入琼州海峡的浪涛中。其作势扑腾的瞬间,龙爪留下的痕迹,形成了南渡江入海分叉的沟河。
“除了在新埠岛东侧入海的主干,还有横过岛的一条河,我们俗语叫‘后溪’,还有从这桥下穿过到白沙门入海的一条,依旁边的横沟村名而叫横沟河!”今年 59岁的海口市民李运全,老家在横沟河西畔的新安村,他站在新埠桥上,指点南渡江,讲桥周边的过去,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桥是 1986年建成,由白沙坊横跨到新埠岛。没有桥的时候,桥底下位置是海口市游泳场,天气睛好时,从游泳场的高处能看到横沟河入海口的景象。李运全小时候,常在场内外玩,还坐小船到入海口处耍,放眼所见的只是新埠岛的一片浅滩。在眼前满是现代化小区、酒楼时,儿时熟悉的场景早已不见以后,作为文史研究爱好者,李运全对这一片愈发好奇,从古籍史料中,他发现江海之水改变世界的奇迹。
南渡江平均每年向海里输送52万吨泥沙。江河长期冲积,海沙不断雍塞,海口陆地逐步形成。在隋唐前,南渡江由博冲河口入海,冲积形成白沙陆地,出现白沙河。在宋代前,在白沙下游先后出现白沙门、海田村、关厂村等陆地。再之后,白沙外出现称作外沙的沙州,发展成为海中岛屿的新埠岛,并在该岛与白沙(今新埠大桥西南侧桥头白沙坊)之间形成白沙津。
白沙津,是宋代琼岛最大的贸易港,又是宋元水军置镇设防的郡治咽喉重地。后来白沙津港道屡遭浮沙淤塞,大船不得不常泊白沙口(白沙津入海口,亦即白沙门),在这宋时码头驿站“星轺驿”候潮而进时,海田村不断扩大,地增人多。
海田即今海甸岛,原指海甸6村(一庙至六庙),现为水岸阳光、水岸听涛和金都等小区。它是历代洪潮冲积形成于南渡江口的一块浦滩之地。《海口市志》载,宋开宝五年(972年)迁(白沙)津建浦,设海口浦。“海口”一名自此始,至今已有1044年。海南文史专家蒙乐生在其《蓝色海岸白沙门》一书中称,到了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视察琼州海防,看到海田一岛,扼海口之咽喉,为琼州之门户,位置特殊,形势险要,于是便改“海田”为“海甸”。古人也说,南渡江就像一条奔腾入海的巨龙,而海甸岛则是巨龙嘴中吐出的“巨型宝珠”。
取名“海甸”是借朱元璋在其颁发的《劳海南卫指挥敕》中把海南称为“南溟奇甸”之意,也有张之洞借“海甸”来表示他为国效劳、治理海疆的决心。站在琼州大桥“穿”桥而出的一棵300余年的榄仁树下,追寻历史,李运全说,海甸溪(河)也是张之洞下令凿通,原来其家新安村与白沙坊是连成一片的,海甸河也只有钟楼西端连海。1970年围海造田,把海甸6村、白沙门等大小16个村庄,以及河流、渔塘、农田、滩地等围成一片,以“海甸”之名,称为“海甸岛”。
明朝筑所城
B
宋时白沙津如官渡,内地官员来此登记获准上岛,或往东走到琼山、琼海、万宁,或往西行到澄迈、临高、儋州。海南各地书生赶考,也是由此坐船出岛。加上是货物出入之主要门户,海运十分发达,港口变得繁荣,附近的白沙便成为对外贸易的市场,长约200米的白沙街,便是海口地区最早出现的街道。这是一条石板路,由它到仙桥路,向西到通津村(后称三亚坊,今和平桥西南侧的三亚街)。在李运全的记忆里,小时候常看到人们穿木履走在这条石板路上“嘎嘎嘎”作响,“在上世纪 50年代,它还是海口最繁华的区域,但是在清代最热闹的地方已转向西边所城四牌楼街了!”
实际上,通津村也是海口市出现较早的村庄之一,在宋代白沙津出现之前,它就已存在。而且是海口浦渡海码头之一,元水军练兵之场所。与李运全等一起考证过白沙、白沙津、白沙门的文史研究者冯仁鸿研究认为,宋元时期的海口浦(海田村),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白沙津、白沙口和海口港的贸易中心之一,故有古海口市之称。
“这里所说的海口港,并非今日人们所熟悉的新港或秀英港!”海口文史研究者石梁平说,宋末元初,“自浦渡海”,称“海口港”。按《明洪武海口所城位置图》显示,它在水巷口码头、海田村和白沙门的西侧。在今天的中山路(原为大街),元代就建了“天妃”庙,作为海运保护神祀之。
下一篇:凯之传奇传奇归来十周年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