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传奇归来新版装备 > 正文
寻找杭37传奇网页版州的绿皮火车
作为一个自小生活在杭州的人,如果不是这次发心要寻找杭州的绿皮火车,我真不知道那条走过无数次的绍兴路,那条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窄窄的、两侧绿树成荫,之后在城市的发展中变得宽阔的路,它还有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前世。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的这首《从前慢》风靡一时,在一个快的年代里,我们开始怀念慢,追寻慢,我们享受着速度带来的便捷,但我们开始怀旧和乡愁,一种叫做情怀的东西四散弥漫,我们能够找到吗?
许多快,许多慢,在快慢之间,是我们凝视世界的方式。前些时,据说杭州还有绿皮火车的一个怀旧文字,在微信朋友圈点击量超高,许多人读后,童年的记忆簇拥而至。带着这种依稀如梦的记忆,我开始寻找杭州的绿皮火车。
城市深处那一道隐秘的时光线
在今天的拱宸桥附近,很难找到火车的痕迹,大运河的水缓缓流淌,河上船只穿梭往来,我们甚至不会想到,这里曾经回荡着蒸汽火车的轰鸣声。
我是在读郁达夫传纪时发现这一线索的,当时的拱宸桥,老杭州的下只角,有铁路延伸于此。按图索骥,我找到了江墅铁路遗址公园,它就贴着运河,位于登云路南侧,金华路东侧,在它的不远处,是杭州贯通南北的高架。
公园是开放式的,占地10亩,看起来并不大,两段平行的不会超过50米的铁轨,和在铁轨上安静趴着的火车头。在它们的边上,是依据历史资料还原的钟楼、候车室,钟楼高19.06米,候车室140平方米。
江墅铁路,浙江省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名字就是出于其从钱塘江畔逶迤至拱墅而得名。
其全长16.135公里,于1906年11月14日开工建设,线路沿当时杭州的老城墙外由南而北,因全线所经之路相对平坦,建造过程十分顺利,到1907年8月23日即告全线通车并开始客货运营,沿途从南至北设闸口、南星、清泰(即现在的杭州火车站)、艮山和拱宸五个站。1909年起,江墅铁路闸口至艮山门段成为沪杭铁路的一部分。
站在公园的浓荫处,听到周边马路上的喧嚣和运河上偶尔传来的驳船声响,看着在公园里拍照的青年和那些带着孩子在这里聊天的老人,颇有闲话说玄宗的意蕴。
1912年12月11日,孙中山曾从闸口乘经江墅铁路的火车到拱宸桥,可以想见,在那个时候,孙中山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我们现在查阅资料可以看到,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之后,拱宸桥一带曾沦为日本人的“租界”,市面曾一度畸形繁华,而江墅铁路的开通运行,也为当时拱宸桥地区的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拱宸站的年进出旅客近60万人次,当年的兴旺景象可见一斑。
1944年,侵华日军将江墅铁路的北段即艮山门至拱宸桥段全部拆除,江墅铁路不复存在。
作为一个自小生活在杭州的人,如果不是这次发心要寻找杭州的绿皮火车,我真不知道那条走过无数次的绍兴路,那条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窄窄的、两侧绿树成荫,之后在城市的发展中变得宽阔的路,它还有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前世。
像是躲藏在我们城市深处的隐秘的时间线,它和我们现在的城市相重叠,又似乎有所不同,如果把它们相叠:很像是两个平行世界。江墅铁路如果留存到今天,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杭州城市的格局会不会有所改变?
这些假设,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可以给人以遐想,倒是江墅铁路边的那些站点,在如今都是杭州人耳熟能详的,比如艮山门(依然为铁路的枢纽站点);比如南星桥(现作为货运站,仍在使用中);再比如说杭州火车站,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城战的,它的前身就是清泰火车站,目前尚留有清泰站遗址。
它的起点,闸口火车站,位于钱塘江大桥旁,建国后,作为铁路货场一直使用,如今也被改建成闸口白塔公园。
沿着这条隐秘的时间线,我们可以通往这座城市的其他年代。
一个曾经的火车司机的记忆
杭州还有绿皮火车吗?绿皮火车又是从何时起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记忆里,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那个时候从我老家余姚到杭州(现在高速公路开汽车一个小时,坐高铁半小时),记忆里需要早早地出门,然后在“哐当哐当”中,需要三个多小时。记忆中的绿皮车没有空调,车厢内只有头顶的电风扇。夏天的高温天气,让车厢内的温度飙升。尽管有电风扇,窗户也可以打开,可吹来的却是阵阵热风。要是碰到临时停车,那就更难熬了:风进不来,整个车厢就像一个大蒸笼,充满了汗味和脚臭味。
如果到了节假日,除了正常的火车,也就是快车和慢车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棚车”的,也就是临时把货车腾空了,没有座位,大家席地而坐。而在旅途中,人免不了有三急,就在“棚车”的某个角落围上一块布,放置上马桶,就成为一个简易厕所了。这种“棚车”的临时停车是最多的,因为它要给特快、快车、和慢车让路。
这样的乘车环境,票子还很难买到。如果把这些讲给那些新世纪出生的孩子听时,他们大都会和我儿子(2000年生)一样表示匪夷所思。
自20世纪90年以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每次中国铁路大提速,都要进行铁路客车车辆更新、升级,都会淘汰一批“绿皮车”,逐渐由构造速度更高的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至21世纪初“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少见,但在支线和短途以及慢车等旅客运输中,还有“绿皮车”运行。
程志军曾经是一个火车司机,也是我的初中同学。初中毕业时,当时的火车司机是个香饽饽,他考上了定向培养的火车驾驶专业的中专,学校在金华,一个班有四十多人。
他是1988年毕业的,开了两年用煤作为动力源的火车;然后又开了6年的柴油火车,在电力火车到来的时候,他离开了铁老大。
程志军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绿皮车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是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40岁以上的人记忆里的火车都是绿色的,源自计划经济时期对前苏联忠诚的模仿,同时也是一种战时审美遗留,“绿皮车”的称谓由此而来。
下一篇:百度手机助手:传奇归来国际版梅长苏走了 玛丽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