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传奇归来私服攻略 > 正文
【江海烽火】千年古传奇归来私服刹,志开法师勇救难民,南通网
志开法师1910年出生,是海安县白甸镇人,又名智开。自幼天资聪颖,在家读了几年私塾,因为家境贫寒、体弱多病,12岁那一年家人送他到宜兴白塔山大觉寺出家为僧。1934年春进入焦山佛学院研究佛教理论,1936年应栖霞寺监院卓成和尚的邀请来到栖霞寺,与大本、觉民、本沧、合成诸法师一起筹办栖霞律学院。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向卢沟桥发动进攻,全国人民一致抗日,栖霞寺内,志开法师及普通僧众也出于爱国情怀加入抗战队伍,四处奔走、救死扶伤。“2003年栖霞寺出土了‘寂然上人碑’,上面记载:‘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芦沟事起,烽火弥漫,旋及沪京,载道流亡,惨不忍睹。上人用大本、志开两法师之建议与襄助,设佛教难民收容所于本寺,老弱妇孺获救者二万三千余人,日供两餐,时逾四月。道途宁静,始遣之归,真盛德也。事变之后……上人留守栖霞,苦极艰深,困行忍迈,铁肩负厄,处之怡然……’这段文字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栖霞难民收容所成立之始因、救助人数及僧众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海安县委史志工委负责人介绍,为了搜集更全面、更翔实的资料,他曾多次前往栖霞寺等地求证、查阅相关史料。
本剧是以1937年(民国26年)12月底到1938年初南京沦陷前后的部分历史文献记载和有关人员的回忆为素材,以设立于南京栖霞寺内的栖霞山难民营为背景,经过艺术提炼和再创作撰写而成,力图通过影视艺术形式来再现当年发生在南京栖霞寺里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栖霞山难民营集中来自周边地区的难民1.7万人,次年1月难民增至2.4万人,大多为妇女和儿童,至1938年农历三月后难民才各自离去。
一部电影
《栖霞寺1937》,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没有大制作,没有知名导演,没有一流演员,却带给观影者满心的沉重与震撼。在那所千年古寺栖霞寺,一群爱国僧人冒着生命危险收留和救助了24000名难民的生命,施舍粮食百万多斤,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栖霞难民收容所是当时唯一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难民收容机构,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志开法师任难民收容所总务,负责安抚难民的情绪、安排难民的生活。当时是隆冬,寺里寺外挤满了难民,为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栖霞寺僧众节衣缩食,动用了寺内的储备粮,每日供应两餐粥。到1938年春天,由于难民人数众多,开销巨大,这时每日只能勉强保证一顿稀粥。上世纪60年代由朱洁轩编撰、香港鹿野苑出版的《栖霞山志》中就记载,从1937年12月到次年3月,栖霞难民收容所共计收容难民24000多人,供应难民100多万(市)斤粮食,寺内陈粮数量难以维系这么多人的基本生活,志开法师等人不得不冒险出寺向商贾、殷实大户募集粮食,经历九死一生;另一方面,还要和日本军队正面冲突,带领僧众抵御日军,保护难民,法师们备受煎熬,竭尽全力减轻对难民的迫害。
1997年,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首次在中国公开出版,该书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史料,其中就记述了栖霞难民收容所的情况。该书提到,栖霞难民收容所曾经请人转交了至少两封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信件,一封是1937年12月23日带到南京的致日本当局《请愿书》,一封是栖霞难民收容所1938年1月25日写好、2月5日请人翻译成德文送到约翰·拉贝手中的求援信。拉贝在日记中说,栖霞山“难民们在请愿书中请求得到怜悯及保护,免受日本士兵的侵扰。日本士兵在栖霞山的所作所为,同在南京一样恶劣”。1938年2月14日,他在《国际委员会关心形势的内部报告》中说:“在南京附近,有许多村庄被烧毁,遭受了严重的战争损害。它们也十分需要南京给予救济。例如我们收到了来自近于荒芜的地区要求救济的呼声,那是一个有2.4万人的栖霞山难民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廖耀湘调任中校营长,不久调任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同年11月,日寇逼近南京,廖耀湘参加了南京保卫战。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进城后,廖耀湘成为困在城中的中国将士的一员,他脱下军装,换上便服,带领几个部下和几千难民躲进了南京城的栖霞寺。几天后,在法师和特殊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廖耀湘和几位军人深夜坐船,到了长江北岸。南京脱险,是他军旅生涯真正辉煌的开始,他也将栖霞寺视为自己的福地。
慈悲为怀,一生致力慈善教学
下一篇:2015移动游戏传奇霸业联通小沃高峰论坛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