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传奇归来私服攻略 > 正文
俄罗斯阅兵传奇霸业:与国家命运同步
1991年苏联解体,新生的俄罗斯联邦一度停办阅兵。1995年,俄罗斯决定恢复阅兵活动,但出于“政治考虑”,刻意规避劳动节和十月革命节两个带有“意识形态特征”的日子,把阅兵日定在5月9日,而且没有安排机械化方队在红场受阅。
在接下去的岁月里,苏联大致在每年5月1日劳动节、5月9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11月7日十月革命节举行红场阅兵。它承载十月革命的丰功伟绩,记载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悲壮历史和伟大胜利,传承了苏联人民建设强大军队,强盛大国的民族情感。
1550年,被称为“雷帝”的沙皇伊凡四世把伊凡三世时期建立的火枪兵改编为俄国历史上首支常备部队——射击军,驻扎在指定营区,接受专门军事训练,还穿上统一制式的军服,由国家发给薪饷,同时沙皇经常在莫斯科检阅射击军,这成为俄罗斯阅兵活动的肇始。1705年,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沙皇彼得一世开始在全国推行征兵制,阅兵活动更加规范,据史料记载,后来东归中国的土尔扈特蒙古部落骑兵就曾在莫斯科参加过阅兵。如今,在克里姆林宫院内的兵器馆里,一枚制作于1707年的胸章上就镌刻着阅兵仪式上的彼得一世肖像,头像四周装饰着红宝石和金刚石。
观察俄罗斯(苏联)百年阅兵历程,阅兵规模和密度与其所受的外部威胁呈正比。第一个密集阅兵时期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帝国主义阵营在苏联周边建立所谓“军事防疫地带”,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在欧亚大陆上四处蔓延,对苏联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影响,作为回应,苏联每年都要在重要城市举行一两次阅兵。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1969-1991年,时值东西方冷战正炽,苏联阅兵规模逐年扩大,并且偏好将具有核大战性质的战略洲际导弹拉到红场展示。但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为了迎合西方,主动放弃被认为充满“苏联风格”的阅兵,即便是1995年恢复红场阅兵,也仅是安排二战老兵来一番“纪念阅兵”而已,深怕得罪西方伙伴。可是俄罗斯的处处忍让,没能换来西方应有的尊重,反倒是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社会凝聚力持续下降。
1796-1801年保罗一世统治时期,普鲁士正步训练(俗称“鹅步”)传入俄罗斯,这种机械化训练要求士兵们在队列里使用强制的、机械模仿的动作,以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目的是培养士兵严守纪律、步调一致的习惯,进而能够无条件按照指挥官意志行动。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俄罗斯阅兵不但具有礼仪性质,而且是训练结果的直接体现。
从1923年起,苏联在莫斯科和全国多地举行国际劳动节和十月革命阅兵形成惯例,这也成为全民性的节日。1941年5月1日,苏联在莫斯科等多个城市同步举行阅兵,这些城市均在当地时间10时开始阅兵,其中最东面城市是哈巴罗夫斯克,最西面城市是里加(今属拉脱维亚),横跨近10个时区,庆祝活动由东至西接力举行,可谓是举国同庆,彻夜狂欢。需要强调的是,这是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前举行的最后一次和平阅兵,一个多月后,纳粹德国偷袭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爆发。用俄罗斯学者的话说,正因为战争的记忆是如此深刻,后来的苏联(俄罗斯)阅兵活动就始终带有“时刻准备上前线”的色彩了。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举行阅兵的次数更加频繁,阅兵规模也逐步最大,进而成为特殊的“国家名片”。1918年5月1日,苏俄首次庆祝劳动节,起初大家以为布尔什维克还是老一套做法,把一辆汽车开到红场中央,然后让领袖们站在上面演说,没想到苏俄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接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建议,在莫斯科城外搞了一场阅兵式,为增强人们参与的热情,红军还给阅兵队伍里加进当时的稀罕物——飞机,收获良好的宣传效果。同年11月7日,在反对国内白卫军的战斗初获胜利的红军举行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的大规模阅兵,地点就选在克里姆林宫外的红场上,有步兵师、骑兵师、特种分队装甲车及三架飞机参加,接受列宁的检阅。
古语云:“合军服众,务在激气。”在俄罗斯的历史上,阅兵被视为无与伦比的鼓舞士气方式,而在鼓舞军队斗志的同时,也是俄罗斯展示“大国雄风”的最佳舞台。
1805-1815年,俄国历经奥斯特里茨惨败、莫斯科遭焚毁等挫折后,终于在英国、普鲁士等盟友的配合下打败“欧洲雄狮”拿破仑,攻入巴黎,推翻法国波拿巴王朝。战后举行的胜利阅兵式上,俄军把缴获的拿破仑军旗丢弃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面前,这也成为俄罗斯阅兵式上独特的风景线。
蒙古骑兵曾经受阅
从1999年至今,俄罗斯进入“普京时代”,阅兵活动随之进入第三个高峰期,2008年红场阅兵,俄军恢复苏式重装武器阅兵,2009年恢复苏式徒步方队规模,2010年又开始举行全国性多地同步阅兵制度。这些频繁的阅兵凸显了俄罗斯正面临巨大的外部军事压力,正如普京总统多次强调的,今天俄罗斯面临的形势与二战时期一样,依然面临着“军事冒险主义”的威胁,需要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更重要的是,阅兵能让人民铭记那段历史,因为这是“俄罗斯人民巨大的历史遗产”。[作者:田剑威]
据俄罗斯军事辞典介绍,西方“阅兵”一词源于拉丁语“Paro”(我准备),意为军队统帅对部队进行检阅的仪式。古罗马军团凯旋归来要举办阅兵,届时罗马共和国元老、官长在城外迎接,获胜的统帅头戴桂冠,手持权杖,在乐师、歌手和亲兵簇拥下乘车入城,他的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官兵、运送战利品的畜力大车以及成群的战俘,阅兵一般持续两三天,其间还举行民间竞技游戏和宴会。后来这一传统被东罗马帝国所继承,而在16世纪号称“第三罗马”的沙俄崛起后,阅兵更是君主极为热衷的群体性活动。
2008年5月9日,俄罗斯纪念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3周年的阅兵,首次展示苏联解体后从未曝光的军事力量。俄军重型装备在阔别18年之后,再次出现在红场,接受检阅的重型装备多达171部。2010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红场阅兵,超过1.1万名俄罗斯军人参加阅兵式,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2011年11月7日,为了纪念1941年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场阅兵70周年,莫斯科举行盛大的阅兵游行,受阅总人数达到5600人,除军人外,传奇归来国际版私服,莫斯科儿童运动代表和军事院校学员也参与其中,他们身穿二战时期的军服,手持武器,再现了当年令人激动的场景。
二战期间,1941年11月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红场阅兵式,成为坚定苏联军民卫国决心、凝聚巨大反法西斯力量的经典动员范例,也堪称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详见B07版)。而在打败纳粹德国之后,1945年6月24日,苏军在红场举行胜利大阅兵,为了搞好这次阅兵,莫斯科几乎所有服装厂都忙于制作士兵礼服,莫斯科中央机场(原霍登兵营)都改为队列训练场,在阅兵举行过程中,近卫军方队手持200面缴获的纳粹旗帜,在被雨淋湿的红场地面上拖曳着,战士们走到列宁墓前,依次向右转,把纳粹旗帜用劲地扔在红场的石头上,各个观礼台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高喊着“乌拉”。在不停的鼓点声中,敌人的旗帜越堆越高。
恢复“苏式阅兵”
红场风云,震撼人心
下一篇:6月有哪些电好玩的传奇影看?精彩影片大盘点~